感謝樂活老媽媽分享~
老媽媽讀國小時就很喜歡聽這首歌曲,但父親告訴我這歌曲不是日文歌,
而是我們國人自己創作的,大家不知道都錯以為是改日文歌翻唱,
父親告訴我的那時候,我才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,才知道原來......
60年代台灣剛有電視時,這首〈月光小夜曲〉就被號稱「長青歌后」的紫薇唱紅,日後又被蔡琴翻唱而流傳於兩岸;70年代甚至被香港的薰妮翻唱為粵語版〈每當變幻時〉。
但你若以為兩岸三地的華人,對這首歌都是相同的印象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戰前出生的人都會知道這首歌的背景,因為那是他們小學時就讀過的課文(初等國語科卷五17課)。
莎韻‧哈勇 (Sayun Hayon) 是一位永遠留在17歲的泰雅少女。
1938年9月27日,她和其他幾位族人協助日本警官(兼老師)田北正記揹運行李由南澳山區的流興社走下山,在過南澳南溪的獨木橋失足落水,香消玉殞且毫無蹤影。
族人為了紀念她編了一首歌,因緣際會,日本台灣總督長谷川清不但聽到了歌,也知道了故事,感動不已,特別鑄了一口鐘贈給流興社。
這個故事經過想像與宣染,竟成了一部電影「莎韻之鐘」,歌曲也漸漸轉化成電影的主題曲。
多年以後,故事已完全被遺忘了,流興社荒廢了。
「莎韻之鐘」安安靜靜的吊在蘇花公路旁為她特別蓋的小鐘亭裡,沒有什麼人注意。
只有那首歌曲,被翻譯成美麗動人的~~月光小夜曲,
仍不斷的讓很多人喜愛並唱著,只是不知道背後莎韻的故事。
1941年鹽月桃甫以「莎韻之鐘」參展日本第二回「聖戰美術展」,畫中耀眼的流雲搭配手握紀念鐘的莎韻,一派純情天真的少女形象;隔年他再以莎韻肖像參加五回府展,深凹的眼神充滿無言的悲悽與傷感。
鹽月對莎韻迥然不同的描繪,與戰爭局勢的演變息息相關。
但是在殖民政府鼓吹愛國意識下莎韻成為最佳宣傳典範,
1941年長谷川總督甚至頒發該社刻有「愛國少女莎韻之鐘」的紀念鐘,
不久之後,鹽月以此主題為莎韻塑像。
這幅莎韻形象,散髮披肩、眼眸深陷,加上肅穆的神情,她已不再是鹽月心目中純情崇高的少女,而是哀悼式的紀念肖像了。
資訊 : 網路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