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感謝樂活老媽媽分享~



老媽媽讀國小時就很喜歡聽這首歌曲,但父親告訴我這歌曲不是日文歌,


而是我們國人自己創作的,大家不知道都錯以為是改日文歌翻唱,


父親告訴我的那時候,我才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,才知道原來......


 

60年代台灣剛有電視時,這首〈月光小夜曲〉就被號稱「長青歌后」的紫薇唱紅,日後又被蔡琴翻唱而流傳於兩岸;70年代甚至被香港的薰妮翻唱為粵語版〈每當變幻時〉。

 

但你若以為兩岸三地的華人,對這首歌都是相同的印象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 

 

戰前出生的人都會知道這首歌的背景,因為那是他們小學時就讀過的課文(初等國語科卷五17課)。

莎韻‧哈勇 (Sayun Hayon) 是一位永遠留在17歲的泰雅少女。

 

1938年9月27日,她和其他幾位族人協助日本警官(兼老師)田北正記揹運行李由南澳山區的流興社走下山,在過南澳南溪的獨木橋失足落水,香消玉殞且毫無蹤影。

 

族人為了紀念她編了一首歌,因緣際會,日本台灣總督長谷川清不但聽到了歌,也知道了故事,感動不已,特別鑄了一口鐘贈給流興社。

 

這個故事經過想像與宣染,竟成了一部電影「莎韻之鐘」,歌曲也漸漸轉化成電影的主題曲。

 

多年以後,故事已完全被遺忘了,流興社荒廢了。

 

「莎韻之鐘」安安靜靜的吊在蘇花公路旁為她特別蓋的小鐘亭裡,沒有什麼人注意。

 

只有那首歌曲,被翻譯成美麗動人的~~月光小夜曲

仍不斷的讓很多人喜愛並唱著,只是不知道背後莎韻的故事。

 

 1941年鹽月桃甫以「莎韻之鐘」參展日本第二回「聖戰美術展」,畫中耀眼的流雲搭配手握紀念鐘的莎韻,一派純情天真的少女形象;隔年他再以莎韻肖像參加五回府展,深凹的眼神充滿無言的悲悽與傷感。

鹽月對莎韻迥然不同的描繪,與戰爭局勢的演變息息相關。

 

莎韻的故事發生於1938年南方澳的利有亨社,
 
原是一位泰雅族少女為當時受徵召的日籍老師送行,行經湍溪時不幸溺斃。

但是在殖民政府鼓吹愛國意識下莎韻成為最佳宣傳典範,

1941年長谷川總督甚至頒發該社刻有「愛國少女莎韻之鐘」的紀念鐘,

不久之後,鹽月以此主題為莎韻塑像。

 

 1942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擴大戰局,台灣實施志願兵制度,當局為鼓舞從軍熱潮,令男女青年早晚膜拜莎韻之鐘,莎韻已然成為部落的軍國之神。

這幅莎韻形象,散髮披肩、眼眸深陷,加上肅穆的神情,她已不再是鹽月心目中純情崇高的少女,而是哀悼式的紀念肖像了。

 

 

 

資訊 : 網路  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老葉 的頭像
    老葉

    alexyeh41的部落格

    老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